江苏长江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今天是:

爆发式需求下 智慧水务仍存三大困局待解

发布时间:2018-01-12

        智慧水务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将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辅助决策管理,以更加精细化、动态化、系统化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运营、管理和服务流程。智慧水务有望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解决水环境问题、保障水安全的重要途径。

近日,一份《2017年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报告》在水务圈引起热议。据该报告披露,2017年35个水源地全年超标,51个水源地遭受浓度较高或具毒理性的污染物影响,分别比2016年增加119%和240%。其中9个城市的自来水水质超标时间和超标因子与水源地超标情况吻合,公众饮水安全与水源地水质的关系密不可分。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的省(或直辖市)仅有广东、重庆、海南、西藏。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环境资源日益突出的矛盾,迫切需要尖端的信息技术带动水务行业整体的生产服务水平提升,以高效、精准的方式配置水资源,用智慧、前瞻的视角解决水环境问题。智慧水务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将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辅助决策管理,以更加精细化、动态化、系统化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运营、管理和服务流程。智慧水务有望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解决水环境问题、保障水安全的重要途径。

智慧水务当前面临的三大难题

大体来看,我国智慧水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智慧水务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整个领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人工的参与和干预还比较多,智慧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

一、业内对智慧水务的认知不统一。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管理,精准化指导生产,部分代替人工?这些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对智慧水务的作用效果认识比较片面,仅把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的可视化作为开发的重点,缺乏数据分析、优化决策、辅助预警的能力。

二、标准规范缺失。现有的一些地方标准多从“水务信息化”的角度去理解智慧的不同实现形态,分别编制了水表、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客服系统等的标准,还未形成具有顶层规划和统筹运行的系统性标准,还没有以“智慧水务”为核心对象的足够高度的标准出现。标准规范的缺失,使得企业不知道什么样的智慧水务才算理想的,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三、数据不完整、不精准。数据采集的频率和质量不够高,难以为之后的分析决策步骤提供支撑。没有完善精准的数据,模型算法形同虚设,智慧水务的实现只能是“天方夜谭”。

数据孤岛严重。大部分水务企业虽然建立了各类模块,但是不同软件系统之间难以兼容,导致数据无法流通、共享,形成数据孤岛,系统的灵活性和延展性也比较差。数据孤岛成为限制当前智慧水务突破的瓶颈,信息互联互通欠佳,更高层次的智慧应用就不能实现。

数据安全难以保障。水务行业涉及海量的数据信息,需要确保全过程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确保经过网络传输和交换的数据不会发生增加、修改、丢失和泄露等。

产业主体纷纷布局,市场持续升温

当前我国智慧水务市场呈现出蓬勃生机,大家都在摸索前进,还未出现绝对领先的龙头,较为知名的企业中,智慧水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不高。目前水务集团/企业和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纷纷加大布局力度,一方面积极成立以智慧水务为核心业务的分子公司,如粤海水务与科荣股份、粤港科技成立组建智慧水务平台,将水务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慧生产、智慧管网、智慧服务、智慧工程、智慧运营等领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集团化运营管控能力;另一方面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收购并购实行智慧水务战略转型和业务扩张,如赛莱默斥巨资收购Sensus和新加坡智能水分析公司Visenti。

同时,智慧水务的业内合作和跨界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声势浩大,不同类别的企业在各自的生态位上发挥作用,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形成一种全新的平衡的生态组合。双方用开放合作的方式得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详情请参见:水务企业快醒醒!BAT强势进入智慧水务,产业生态形成中)。

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不论是建立数据库、信息化平台,还是拓展丰富的智慧应用和云服务,智慧水务体系尚不完善,可谓“蓝海”一片。随着国家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涉水领域需求的逐步释放,智慧水务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之后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对智慧水务精细化、系统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行业将经历阵痛期,面临加速整合。

谁能更贴近用户的需求,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强有力的连接,协调更多的市场资源,将有望迅速崛起,从而搭建高质量的生态产业集群,成为行业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