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晚报》记者来我公司体验听漏员测漏工作
今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提出“提高区域供水质量。开展瓜洲、廖家沟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集中整治。全市改造供水支管网645.5公里,市区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3%以内,完成扬州广陵区头桥水厂扩建工程项目。”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说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当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动脉”——供水管道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也许你从未留意到,城市中有一群昼伏夜出的“听漏员”,身背测漏仪,手持听漏棒,出没于大街小巷,随时诊断哪里的水管漏了,为城市生命线“把脉”。1月22日晚,记者就跟随扬州自来水公司用户服务处听漏员杨斌一起,体验了一回听漏员的“夜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说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当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动脉”——供水管道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也许你从未留意到,城市中有一群昼伏夜出的“听漏员”,身背测漏仪,手持听漏棒,出没于大街小巷,随时诊断哪里的水管漏了,为城市生命线“把脉”。1月22日晚,记者就跟随扬州自来水公司用户服务处听漏员杨斌一起,体验了一回听漏员的“夜生活”。

“平时我们一般要到晚上9点后才出动,如果早了,路上行人的脚步、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都可能影响测听。”22日晚9时,记者与杨斌和他的一位助手陶文金在立新路会面,听漏的起点也就从立新路与江都路交叉口向北开始。杨斌脖子上挂了个类似于过去医生出诊用的箱子,它就是测漏仪的的主要部件,与它连接的除了戴在他耳朵上的听筒外,还有一个用电缆连接的传感器,当地下水管内发出的异常声音通过传感器传入人的耳朵时,就可以准确找出距离地面深浅不一、走向复杂的地下供水管道的“病情”。

“干我们这行的,经验积累十分重要,没有两年是学不出来的,对一些疑难的漏点我们也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判断准确。”杨斌自己用测漏仪在路面测,走几步,就将传感器贴在地面听一下,没有异响就继续前行。

晚10时左右,在走到江都路龙泉浴室门前时,路面一窨井内传出水流声,他熟练地用铁钩撬开井盖,见到井内有积水。进一步检查发现,井内的一个直径100毫米的闸门坏了,他随即在路上留下标记。

杨斌告诉记者,听漏到目前还是一个全世界供水行业都需要不断攻克的难题。听漏员除了耳朵要灵敏外,他们还要懂得结合地形等因素判断,要懂得对仪器显示的波纹进行分析。为此,听漏队员还要学习不少电学、流体力学的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变通,常常要懂得用些土办法,在复杂的环境下创造听漏条件。例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电学知识,他们才能准确看出仪器上的复杂显示,而声学的频率则能帮助听漏队员准确分辨声音的种类。

“别看我们的工作不起眼,可意义很大!”杨斌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司用户服务处共有8名听漏员,分成4个小组,以国庆路、渡江路、史可法路纵向道路和文昌路为界,将市区分为4个板块,每组每个月对一个板块内的水管进行一轮测听,按顺时针方向下个月转入下个板块。每名听漏员每周工作五六天,每天大约要走5小时,一天大概要走5公里。
扬州自来水公司用户服务处的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共查出780处漏点,其中直径15至150厘米的自来水管道83处、直径200厘米以上的41处,减少的自来水损耗比较大,也保障了用户的用水安全。
(本文已被央视二套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新华社、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刊登)